中企在非投资如火如荼 德企想搭顺风车

据德媒报道称,中国企业在非洲越发活跃,而德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近年来却呈倒退趋势。德国商会、联邦外贸与投资署、德国非洲商业协会建议,德国在非企业应该积极与中国企业展开合作,而不是以竞争的姿态去徒劳追赶。德媒认为欧洲援非往往政治条件先行,与中国对非援助相比,“中国模式”,诱惑太大。

马里的一处桥梁建筑工地,中国工程师正在指导非洲工人工作

据德媒援引《世界报》的一份尚未正式发表的报告指出,中国企业在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承包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。某些领域,中国企业甚至已经取得市场支配地位。报告建议,德国企业不应该和在非中企竞争,而是应该积极寻求合作。比如成为中国企业的供应商或者二级承包商,提供一些关键技术。

德国商会负责外贸的副总干事特莱尔(Volker Treier)对《世界报》表示,虽然中企在非洲的强势地位加剧竞争,但另一方面也是德企的机遇。他认为,德国企业可以利用升级后的当地基础设施开展经营,也可以与非洲中企展开合作。

报道称,这项报告向不少在非开展业务的德国企业发放了问卷,大多数德国企业都对与中国合作持正面态度。

约两成的受访企业表示,双边或三边合作“体验良好”。另外对中德合作表示感兴趣的企业也有两成。大多数德企认为今后合作有望开拓新的商业领域。

调研报告认为,中国企业资金充裕、冒险精神强,可以和德企的高品质、高可靠性相结合。对德国中小企业而言,中德非三边合作能够极大降低开拓非洲市场的难度。

德国大众汽车最近在卢旺达开设了工厂

中国铺路德企获益

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总裁弗里德里希(Dr. Jürgen Friedrich)对《世界报》表示,德企必须正视中国在非洲日益活跃的现实。他认为中企在非洲的经营可以为德企进入非洲铺路,中企也可以是德企在大型项目中的合作伙伴。他说,“与中国这样富有成就的伙伴展开合作,非常有意义。”

另外调研报告罗列了中德非三方合作面临的问题,其中包括中德双方对合作协议的不同构想、非洲进出口贸易的阻碍、或是合作伙伴不遵守相关人权以及社会准则、技术流失等等。

特莱尔对此表示,中国企业不清楚德企在非洲可以提供的服务与产品,反过来说德方也不清楚中企在非洲还需要什么。

欧洲援非政治先行

此前在10月24日,德媒援引德国联邦发展援助部长米勒(GerdMüller)说法称,非洲国家如果想要援助资金,就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打击腐败。批评者认为他的计划是好的,但带有“新殖民主义”的暗示,德媒称,德国收紧了对非的发展援助条件。

“中国模式诱惑太大”

9月初,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前后。德媒报道称,中国对非合作一再强调,“不含任何政治条件”。而欧洲在为非洲提供发展援助时,又往往要求对方在政治层面上持公开态度。

德媒援引德国发展援助政策研究所(DIE)的学者格利姆(Dr. Sven Grimm)分析指出,“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”如今是中国对外援助一大“卖点”。在接受德媒介绍时,他说:“不质疑受援国意识形态、不要求对方改革政治,非洲很吃这一套。”

德媒认为,最近十多年,中国与非洲国家间贸易额和直接投资迅猛增长,中企在非参与建设诸多基础合适工程,使用的则是来自中国的技术人员以及中资银行贷款。相比之下,欧美与非洲之间的经济合作却增长乏力。
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分享新闻到
微信朋友圈
扫描后点
右上角分享

0 Comments

Leave a Comment

Ad

Related Posts: